人文三腳渡  

假如你到基隆河右岸騎著腳踏車,在百齡河濱公園會穿過一個小小的港口,記得要停下來參觀喔!因為,這裡是具有人文特色的「三腳渡」擺渡口。

三腳渡位是個被大多數人遺忘的地方,於劍潭附近的基隆河右岸的「劍潭抽水站」旁,一般的地圖都找不到它;但它卻是目前臺北市最後的擺渡口喔;而且,這裡也有一位以手工造龍舟的老匠師「阿正師」。

三腳渡是基隆河又岸腳踏車到必經之地。我們沿著河岸騎車來到這裡,突然發現前面沒有路了,假如騎太快沒有注意,還可能連人帶車衝到河裡去呢!

    原來,我們到了一個小小的港口,碼頭停泊了十幾艘木製小船,跨過河面有一條鮮黃色的木橋,上面大大的字寫著「三腳渡」,這真是個新鮮的地方。

木橋旁邊有一個市政府立的石碑,上面記載了三腳渡的歷史。原來,在清朝以前,基隆河很潔淨、沒有污染、沒有淤塞。那時的鐵路、公路不發達,水運是很重要的。基隆河上面有很多各種船隻在上面往返,載運旅客或貨物。而在社子的葫蘆堵、劍潭、大龍峒三者間都有渡船頭,居民在三地之間渡船的返,因此產生了「三腳渡」的地名。據說三腳渡最繁榮的時候,附近往返的船隻超過一百艘呢!到了最近幾十年,鐵路、公路逐漸發展,三腳渡就逐漸沒落了。

後來雖然渡船需求減少,居民就利用渡船來撈河蜆,拿到市場去賣,或者餵鴨子。同時,這裡也出產紅蟲,它是養鴨、養鰻魚的重要飼料,三腳渡還成為北台灣非常重要的紅蟲的供應中心。

可是好景不常,基隆河上游慢慢發展起來以後,河水也逐漸被煤礦污水、工業用水、家庭廢水污染了。於是,河蜆、紅蟲不斷減少,當地的漁民沒辦法再靠河水基隆河討生活,於是紛紛轉業,如今只剩下幾艘漁船孤零零的停靠在碼頭。當我們得知這一段歷史以後,真讓我們感慨萬千,也讓我們知道生態保育的重要。

 

 

我們在三腳渡旁發現一個小型的造船廠,剛好有人正在製造小龍舟,打聽之下才知道,原來他是很有名的造船師傅阿正師∼劉清正先生。

阿正師是目前唯一的手工龍舟製造者他在這裡打造龍舟已經50年了,雖然大量採用機械製造大量生產,但是阿正師仍然堅持用他的雙手,打造美麗的龍舟,真讓人敬佩。

 

 


人文寶藏巖
 

      122,我們冒著大雨採訪新店溪腳踏車道,在福和橋下發現了這個被人們遺忘的地方∼寶藏巖。

   寶藏巖是以民國38年隨國軍來台的榮民所形成的聚落。其實寶藏巖是一間廟,但是大多數人提到這個地方,則是指廟和旁邊區域所組成的聚落。也就是福和橋下與汀州路所圍成的地區。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大都市的另一個不同的生活方式。
民國92年台北市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已經認定寶藏巖聚落為「歷史古蹟」。

 

 

    在自然地理位置上,寶藏巖是建築在山坡上;北面是山,南面是新店溪,也就是在汀州路3230巷裡面。因為地形、居民來源的關係,有人稱它為「小九份」或稱「台灣的調景嶺」。
    
在民國50多年的時候,國軍在這裡新建了國防部單身宿舍,約有20戶居民。當時,軍方嚴格限制居民出入,並禁止搭建違建。
    民國70-80年間,寶藏巖的管制逐漸放鬆,許多居民開始遷入,因此寶藏巖地區的房舍迅速成長,小小的地方竟然住了一百多戶人家。當時大多數榮民沒有常住台灣的打算,所以只在這裡搭建了簡單的違章建築房屋,70年代以後才慢慢改建成為磚造屋。

 

 

    目前這裡大約還有100戶居民,主要包括在地人、退伍官兵、外縣市移民。這裡的巷到很狹小、家家戶戶之間都緊緊的相連,鄰人的平台就像是自己家的走道。我們在巷口看見一大排的信箱,門牌號碼竟然只有一個,真稀奇。從前的居民,有很多人靠著做家庭手工貼補生活,我們看到許多家庭的前面都設有工作平台,可是現在社會已經不再需要這種勞力,所以很多人已經轉業或遷出了,寶藏巖的人口也逐漸稀少。

    我們在刮風又下雨的寒冷日子,無意中來到寶藏巖,感覺這裡冷冷清清的,只看到一、二個老人在狹小的巷子裡走動,讓我們有很多感觸。

 

 

 


 人文饒河街
       

        我們騎腳踏車沿著基隆河左岸往上游,過了美麗的麥帥橋,饒河街夜市就在眼前了。它和「士林夜市」、「萬華夜市」並稱台北三大夜市。假如你傍晚騎車來到這裡,千萬別錯過這個地方,保證讓你吃到許多「便宜又大碗」的美食。          饒河街夜市位於八德路四段和撫遠街之間,全長600公尺,攤販約有140攤,是台北市有名的大型觀光夜市。在成美河濱公園這個路段,腳踏車道和饒河街夜市是平行的,兩個地方相距不到50公尺,「饒河疏散門」就是從夜市進出腳踏車到的地方。

        清朝的時候,饒河街和松山車站一帶稱為「錫口」,那時候基隆河水深可以行船,錫口就成為基隆、宜蘭的貨物運到台北市區的轉運站,因此很繁華。在夜市入口的地方有衣間很大的廟~「慈祐宮」,興建於乾隆年間,祀奉媽祖。因為媽祖廟是港埠居民最常見的廟,從這點可以說明松山在清朝是屬於港口型城鎮

        後來基隆河逐漸淤樍,再加上高速公路通車、八德路拓寬,饒河街就逐漸沒落了。台北市政府為了改善當地的商業活動,就在民國76年成立了觀光夜市。 饒河街夜市兩旁的店家大多是服飾店,而街道上的攤販大多以販賣小吃、小飾物為主。
  這裡的服裝很便宜,好吃的東西也很多,例如遊客必須大排長龍購買的「胡椒餅」,還有蟹腳、鼎邊銼、滷味、各種冰品、手工藝品。

 


人文社子史前文化遺址
 

   你相信嗎?當我們騎腳踏車經過社子島的時候,有一段路是騎在「社子史前遺址」上呢!在這裡,我們的車輪正好碾過先民留下的重要文化資產喔,請你一定要輕聲慢行。
        史前文化遺址在社子島北端入口的河邊,也就是通河街二段鄰近社子棒球場的地方,民國24年被日人平山勳發現的。它的範圍很廣,根據台北市政府的資料,這是我們的祖先大約兩千年前到八百年前之間的活動遺址,和八里的十三行文化遺址大約是同期的。以前,這個地方就經常發現陶器、貝殼的碎片,還有石斧、骨針等工具,而河堤邊則有貝塚,是先民活動的重要文化資產。可是長久以來,因為蓋房子、堤防施工而被破壞得很嚴重。目前台北市政府已經來探勘過了,目前暫由社子文教基金會於堤外處樹立參考地點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