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族種類

  在我們剛開始進行研究的時候,對天文迷的初步印象就是:一群擁有望遠鏡,喜歡在屋頂或到高山看星星的人。後來,我們陸續訪問了許多天文族以後,才慢慢發現,其實天文族也有幾種不同的類型,每個人觀測星空的目的都不太一樣。

我們採訪了42位不同領域的天文族,他們大約可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天文學者

在天文研究機構或大學院校從事天文方面的學術研究者,例如:中央研究院天文所李太楓院士、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的陳文屏教授、台灣大學的孫維新教授、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的傅學海教授,以及清華大學物理系的張祥光教授等。

天文專業人士

包括官方單位主要的天文台(例如台北市天文科學教育館、台南縣南瀛天文台)的專職人員和研究人員。他們大都是天文相關科系畢業,經公職人員專業考試或教育人員任用條例進入天文台工作,和一般業餘天文迷有所不同。

天文玩家

這些人雖然不是從事天文相關工作,卻對天文有非常高度的熱情。在他們當中,有些人花上數十萬元、上百萬元購買天文器材;有些人不眠不休的對著天空,以地毯式搜索方式尋找小行星;有些人為了欣賞或拍攝難得一見的天文奇景,勒緊褲帶存錢出國觀星。 根據我們的訪問結果,業餘天文狂熱者不以看星星而滿足,他們的目標通常是拍攝星團星雲、發現小行星、追蹤彗星與觀測特殊天象等等。

天文儀器商

台灣的天文器材廠商不多,大約只有一二十家左右。經營天文器材買賣,當然也要對天文有相當的了解,因此,天文器材公司的老闆和員工往往本身就是天文迷。我們訪問的蔡元生先生、詹鵬生先生和楊德良先生,都是本身對天文非常有興趣,後來才轉行從事天文器材工作的。

校園天文推手

  根據我們的訪問發現,許多老師因為課程與教學的需要,接觸天文、愛上觀星進而投入天文觀測的領域。南湖高中的吳老師、民權國小的王老師、明湖國小的邱老師和廖老師、蘭潭國小的黃老師以及屏東佳義國小的施主任都是屬於這一類型。他們大多自發性的在學校成立天文社團,推廣天文教育。  

業餘觀星族

目前有許多來自各行各業的社會人士喜歡天文觀測,但他們只把看星星當作休閒娛樂,不像「天文玩家」投入那麼多時間和金錢,也不以發現小行星、彗星為目的,純粹把觀星當作陶冶性情的休閒活動。親子觀星會的大部分成員,就是屬於這種類型。

學生天文族

喜歡天文的校園學生也不少,他們大多是基於對宇宙的好奇心、為滿足求知慾而觀星。大學生參與天文觀測的人口,於學生天文族中佔了不小的比例;在中小學學生之中,以高中生投入天文觀測最多,小學生其次,國中生反而最少。我們曾經在塔塔加遇到一群建中、北一女的天文社學生,也在南湖高中看到一些參加天文研習營的高中生。

「天文小尖兵」是一群經校內天文指導老師選拔出來的學生,他們接受天文科學教育館的訓練,返回學校後,在校園做天文推廣,是學生天文族中比較特殊的一群,我們將會特別加以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