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天文推手
吳昌任
王寶勛
施世治
黃于玲
     
 
受訪對象:台北市南湖高中遠端遙控天文台 吳昌任老師

台北市立南湖高中地球科學教師,與夫人林詩怡同是天文狂,熱愛觀星與天文攝影,在學校帶領天文社,舉辦天文觀星活動。

擔任《觀星人》雜誌編輯顧問群和永和社區大學「星星月亮太陽」的講師群,與林詩怡合著《追星族的天空奇緣》,更與傅學海教授等合著《星星的故事》,與魏毓瑩合譯《從哈伯看宇宙》一書。

採訪時間地點:97年1月19日 台北市南湖高中
參與採訪人員:奕齊、周延、昭如
採訪內容:


Q:您當時為何有建立遠端遙控天文台的想法?
A:因為我跟我老婆兩個人都很喜歡拍天文,我們從大學就開始帶著儀器到山上拍星星。山上很冷,路又很遠,我當時想:如果可以建立一個遠端遙控天文台,我們就不用再到那邊拍,然後我就可以省去路程,也不用那麼累,隨時隨地都可以拍,所以當時才有這個想法。

Q:遠端天文台跟一般天文台有什麼差異跟優缺點?
A:它們最主要的差異在於圓頂的開口。天文台有一個小開口,旁邊都是擋風和擋光的。開口很小,假設望遠鏡轉到東邊,開口不會自己到東邊去,它必須用手動的,裡面有個人去轉圓頂,那個開口會轉到跟望遠鏡的指向一樣,這樣才看得出去。
  遠端天文台的差別就是在於這個開口,會自己跟望遠鏡的開口同步。假設我把望遠鏡轉到西邊,它的開口自己就會到西邊來,可能等十幾秒,它就會到了。所以一般天文台沒辦法遠端遙控,最主要的差異在這邊。

Q:那您目前在校內或台北市推廣天文,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A:收穫當然是我們看到想學的學生有學到東西,最大的收穫在這邊。

Q:那您覺得影響您最大的天文學家是誰?
A:當然是我大學老師—傅學海老師,師大地球科學系的天文老師。

Q:請問您愛上天文,對您的人生有什麼影響?
A:讓我當老師比較不會這麼無聊,假日有地方去,這是很重要的,然後心胸會比較開闊一點。每次都看到這麼漂亮的星星,就不會去跟人家爭很多事情。

Q:我們知道您的網站上有許多美麗的照片,請問您最得意的是哪一張?
A:每一張照片我都很得意,因為每張都是我拍的!每一張都很重要。

Q:您在學習天文的時候有遇到什麼挫折?
A:第一次接觸到理論或儀器的時候,沒有人可以問,就只有原文資料可以看,自己去摸索的時候,挫折感會比較大;不過克服了挫折之後就會覺得很好,我下次就會迎接更大的挑戰。

Q:您覺得臺灣的天文教育發展現況如何?
A:我覺得很多的天文教育還是趨近於零。因為只有小學會教一點點,國中沒辦法教,高中比較有機會利用課餘時間上一點,其他就沒辦法。

Q:請問您之前是在什麼情況下接觸天文?
A:我是大學的時候,我考上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地科系有一年一定要學天文。我就這樣子開始接觸天文、開始拍天文

Q:在校內是否做天文推廣教育?實施的方式為何?
A:在尚未執行臺北市遠端遙控天文臺實驗計畫之前,我們(吳昌任&林詩怡)都在自己的學校成立天文社,並應邀在其他天文社團演講,或帶學生上山觀測。

Q:我們知道您帶了一群高中生上天文課(一位我帶過的天文小尖兵學生徐靉也有報上名喔!),請問當初怎會有這想法?你們如何帶這群學生?是否讓他們在各校做天文種子學生?
A:其實,天文實驗室是源自於大學時代傅學海老師要我們幫忙的一項臺北市天文協會的活動。當時是每個月一次,來參加的高中生必須要負擔部分費用。我們發現,其中有不少曾經參加過活動的學生,後來也都走上天文這條路,所以我們覺得這樣的活動似乎很能滿足高中生的需求,也因此在天文計畫中,將這樣的活動形式納入,成為訓練學生的課程名稱。
背後這部就是吳老師的遠端遙控天文台!
  我們現在是以天文基礎課程加上天文觀測、分析課程,以每個學年為單位,循序漸進的訓練有興趣的學生,並且帶他們上山觀測,希望能同時增加學生野外觀測的經驗與體驗。
現在的天文實驗室招生人數,本來就無法涵蓋所有高中天文社團學生,所以當初我們的規劃,就是希望每個社團能派大約三個人前來學習,並且把所學的交給同社團的其他學生,希望這些學生在教的同時,也能對於這些主題有更深的瞭解。

Q:目前,這遠端天文台對您的天文推廣有什麼樣的幫助?
A:之前推廣天文,總覺得都是在天文理論上,或是藉由天文影像這種間接的接觸,而很難讓學生能學以致用。現在有了這座天文臺,不僅可以讓學生實際驗證老師教的,還可以以相似的方式觀測、分析類似的星體,做到學完就可以實做的目標,大幅縮短了學生從學到做之間的時間差。

Q:學天文以來,您最難忘的一件事是?
A:其實,每件事都很難忘∼如果真要說最最最難忘的,當然是觀測百武彗星時所遇到的總總奇蹟似的歷程(這部分就麻煩請看我們的「追星族的天空奇緣」一書囉!)

Q:對於天文推廣教育,您有什麼樣的期許(或說期盼)?
A:希望有更多像我們這樣的天文瘋子加入觀測與推廣教育的行列。希望教育制度能有所改善(例如:高中課程改為真正有選修空間的課程,像美國一樣∼)
希望教育單位能給像我們這樣的人充足的支援,最重要的是時間,也就是可以全心投入某個項目。

Q:對於喜歡天文的小朋友,您有什麼建議或鼓勵?
A:天文不是只有聽聽星座故事、認認星座,或是用望遠鏡看看就算會了,背後還有更多需要基礎科學才能夠真正理解的有趣現象。所以,好好唸書,在大學的時候可以念物理相關科系,到研究所再來往天文方面發展,這樣就可以比較順利的深入瞭解真正的天文。


感謝吳昌任老師撥空接受我們的採訪。


 
     
校園天文推手
吳昌任
王寶勛
施世治
黃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