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請問您的讀的科系為何?
A:我是逢甲大學環境科學系的,所以對於那個自然科學還有環境生態方面,有比較深入的了解。
Q:您是什麼時候開始接觸天文的?
A:是高中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到天文,那時候用壓歲錢買了一台小小台的望遠鏡開始。
Q:那你為什麼喜歡觀測星星?觀測星星的目的是什麼?
A:我住在屏東的鄉下,鄉下以前就是光害比較少,也沒有太多的人,每天晚上都會在院子裡跟家裡的人聊天,一抬頭就看到滿天的星星,就這樣開始接觸到。小時候問人家,問爸爸媽媽,他們都不是很懂。我是覺得天文這東西好像好好玩,只是好像都沒有人懂它,就是覺得好玩才會來接觸。我不是看星星很厲害的人,也不是拍星星很厲害的人;我真正的專長是帶小朋友一起看星星,就是辦天文活動。辦天文活動的趣事當然是有很多,比較有趣的就是常常有小朋友抱怨說看不到星星,我就會說,怎麼看不到,就在那邊,但他就是看不到。大部分的人看星星都是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的人會用閉著的那隻眼去看,難怪看不到。
Q:你喜歡天文後對你的家庭有什麼影響嗎?你的家人支持你嗎?
A:其實我看星星分成好幾個階段:高中到剛開始進大學的時候,純粹只是興趣;大學的時候有成立天文社,就稍微玩一下,那可是玩天文,你知道,就是說你設備要好一點,就要有一些經費。真正開始玩天文比較深入到大學畢業以後,開始工作。當老師以後經濟比較寬裕,玩得就比較多;尤其最近這兩年,在學校開始推廣天文活動,就玩得比較多,影響比較大。因為看星星通常都是在晚上,那辦觀星活動也會佔到滿多時間,陪家裡小孩的時間會稍微少一點。不過,每次我老婆都會唸唸唸:常常在辦活動,都不在家…但是她還是很支持我。我們屏東地區只有一個學校有天文社,就是國立的屏東教育大學附屬學校,只有他們學校有,其他學校都沒有,小朋友就沒有像你們有這種機會來接觸天文,因為他們那邊也沒有天文館,我們就是要帶著我的設備到處亂跑。所以,我的家人很支持我,我的父母親也覺得不錯,好像在做一件很大的事情一樣。他們都很支持我。
Q:什麼時候開始接觸天文攝影?
A:接觸天文攝影是從去年才開始,因為我去年才提升到比較好的天文設備。我一開始拍的是星星。最近我在推動屏東縣天文教育普及的時候,發現一個適合發展天文活動的地方,那個地方離市區只要一個小時,就可以有很漂亮的一個銀河,然後就開始拍星星。
Q:請問您觀測最令你印象深刻的天文奇景是什麼?
A:應該說是哈雷彗星來的那一次;雖然那時候的設備很爛,也沒有赤道儀可以做追蹤。不過,那是之前媒體的報紙字體好大,當看到那個東西就像是一個小小模糊的星點,就覺得:怎麼那麼小! 可是實際上,它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彗星,自己透過望遠鏡去找到的彗星,雖然不怎麼壯觀,也不怎麼美麗,但對我來講意義真的是非常的大!因為在那之前,我看到的星空都屬於沒有名字的,不太了解它真正的名字。那是我第一個自己動手找到的彗星,雖然已經過了二十多年…。
Q:你學習天文以來最有成就感的是哪一次?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A:最有成就感的應該是:把看星星的那種快樂,帶給那些沒有機會接觸的小朋友;因為他們不像你們有這麼好的機會,可以到這麼好的地方學習,所以我們要把星星帶到他們那邊。每次看到鄉下那邊的孩子那種快樂的表情,讓他們知道看星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減少去打網咖的時間,我就會覺得這真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Q:你覺得初學者應該從哪一方面入門會比較容易?
A:先從認星座開始就可以。因為那個不需要任何的設備,只需要星座盤、指南針,加一加不到200塊錢;還要一個簡單的10元手電筒。我覺得這是很低的門檻,每個人都可以;比較大的問題就是說,沒有人告訴他們從哪個地方開始探索,如果沒有人教的時候,他們就覺得那是一些星星而已。因為我們屏東光害比較少,你們這邊星座可能比較好辨認,可能看到的就是二等星、三等星,比較容易辨識;我們那邊可能看到四等星、五等星,甚至六等星、滿天星,都不知道要從哪邊開始看!
Q:那就是你在學校如何推廣天文?
A:屏東縣有一百六十幾個國小,我希望在退休前,可以推廣完這些學校。我就從最熟悉的校長開始,會先打電話給學校,說:「校長啊,你要不要辦天文活動看星星?」他們就會懷疑的說:「可是我們沒有設備」,我就說:「沒關係!我會帶設備過去你們學校,你們只要準備二十份有獎徵答的禮物,另外,就是給我一張長桌、一台投影機、一個投影器材,然後把電源拉到操場中間。」然後,我會把我的計畫還有給家長的通知單、回條一起寄給他;學校只要做一件事情,就是把那個學校的名字和活動的日期給填上去就好了,就可以發出去了,都不用麻煩。
我都會說明:螢幕要怎麼擺,椅子要什麼樣的椅子,那個是有技巧、有訣竅的:我們螢幕要擺在北邊,因為你要跟星圖配合,星圖也是一樣得跟它做個結合,晚上在看星星的時候才不會有東西南北分不清楚的問題。椅子要選有靠背的,我們看星星是在天上,如果沒有靠背,只能靠脖子;如果有靠背就可以躺下,脖子就不會酸,所以這個是有技巧的。那包括電源要怎麼拉、望遠鏡要怎麼擺,都是有技巧的,才能讓活動比較流暢,讓小朋友比較不會踢到。
Q:山地小學的小朋友和平地小學的小朋友,有什麼差異?
A:最大的差異是一個眼睛比較大,一個眼睛比較小;一個皮膚比較黑,一個皮膚比較白。看照片就看得出來,黑黑的那個就是山地地區的;但他們對天文的興趣是沒有差異的,都很有興趣,只是在天文的基礎方面是有差的。如果我到市區去推廣的時候,可能你同樣的內容,一、二年級都可以上;可是在山地地區的時候,你可能要四、五、六年級才比較聽得懂,那一、二年級他就是來聽好玩的,他們來看東西,那至於真正的知識接受度就比較少,因為他們平常就比較沒有在接觸這樣的東西。家長的關心程度也會有落差,不是說學校教育的問題,可能是與家長教養態度或閱讀有關係。
Q:請您說一說較原住民的時候,原住民的小朋友會有什麼反應?
A:原住民學校現在還沒有辦超過5所,辦了這幾場下來,我是覺得說,原住民學校都很小,它的優點就是說都在山邊,光害都比較少。
真正最大的差別就是:他們的基礎比較薄弱,也許你跟四年級的孩子談太陽系的時候,有些人可能會告訴你牛郎星是行星,可能是像這樣子,他們的基礎架構可能沒那麼清楚,你必須從宇宙、銀河開始講。從有獎徵答的時候,就會明顯感覺出他們的差異。因為有獎徵答就是在檢視我們今天上的東西,那小朋友接受到多少。市區的答對了,在原住民地區則會發現:有些題目很多人都不會。
舉個例子來講,我們跟他們講稍微深入一點點的,比如說,請你說說看月球上面有沒有兔子?他們很願意舉手回答,可是他們回答的東西就沒有那麼具體。像這題,你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有兔子可能就是陰影,就像一隻兔子;那沒有兔子的,市區的孩子給你的答案就好一點,比如說:因為那邊沒有水,沒辦法種胡蘿蔔,當然就沒有兔子;有人說那邊沒有空氣,就類似這樣。那原住民的孩子,他是說:沒有兔子,為什麼?他沒有辦法明確的告訴你。
Q:推廣天文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A:上過我的課印象都滿深刻---都會很深刻啦!其實要去加強他們的印象,要多辦幾次,最重要的就是引起他們的動機和興趣;有興趣,他們就會找東西去看,那個是我比較在乎的。至於知識上,他們能接受到多少,沒有關係,這次的觀星活動,他們沒有辦法學到很多東西,但我要給他們的,也不見得是那個東西,我要給他們的是興趣和快樂,讓他們把天文和快樂連在一起。為了快樂,他們就會去接觸天文。學生的參與度是山區的比較好--為什麼?因為他們的學校都在部落旁邊,又因為他們學生數很少,很好控制;那如果是比較大型的學校,他們就會變成用宣導的。市區的學校,他們要補習、上安親班,學校通知單發下去,家長也不管孩子,缺點就是說,他們參加的孩子,從一年級到六年級都有。 從去年開始,我們親子觀星會找了些助手,我自己號稱是「親子觀星會南區平和艦隊的艦長」,艦長總是要有副艦長,然後,我就找了幾個人來幫忙,還有其他的同好一起來幫忙。那為什麼要超過兩個人?---因為支援的時候才會快。我不知道什麼時候天空會關起來,那越多台(望遠鏡)的時候,很多人會很有機會看,那變成說應該要有個助手幫忙。我在上課的時候,那個助手就得幫我,只要雲一開,他馬上就跟我說,我就知道要趕快裝;他調一個目標,我調一個目標。現在狀況也越來越好。屏東的老師就會馬上加入,跟我一起,北部也會支援。我都會用我的器材,他們就會幫我。我找的人都是在高雄、屏東,我們都在鳳山會合。我去年當上屏教大天文社社長,本來想說找到同好,結果我被惡意退學,結果我又重來。
Q:您覺得台灣的天文推廣教育哪裡需要改進?我們應該向哪一個國家學習?
A:台灣的天文推動方式,現在就是只讓有那個習慣的,可以接受到資訊,才有機會學習。喜歡上網的人,要去上網才會找到天文館它這裡在辦什麼活動,我才會接觸得到。那至於沒有那個習慣的人,他是沒有機會接觸的。尤其,目前比較偏重的就是在北部這裡,因為資源大部分都在那邊;那中部的話,有台中天文協會;南部的話,台南天文協會本身很強,就是每個人功力都很強,但是推廣的都沒有做出來。我覺得是普及化沒有做好。我們拿田徑比賽來講,你知道,我們的田徑在世界上是很強,那也就是要普及化,強的一定要拉出來,才能組成一個很強的團隊,訓練他們,你才會有很多選手,才能挑;那如果說,你整天在某一塊的時候,那其他地方、那些人都沒有辦法找出來。
所以,我覺得目前要做的是天文普及化。天文普及化的工作,像日本就做得很好,那種巡迴的天文社,就是開著車子都不用搬東西;不然,每次都要從三樓把東西搬下來,好幾箱、好幾個望遠鏡,搬搬搬,搬完再用車子載到那邊去,還要再從車子上面搬下來,再組裝,再把它收上去,最後再搬回到三樓。我辦了三十幾場,我就搬了六十幾趟。
我最希望我有一輛車,開到山上,然後像舞台車般,打開來,然後就在這邊不要動;那比較重的器材就用那種升降的,只要推過去,對好,就可以了!我的東西都不用搬上樓、搬下樓。比較麻煩的就是說,車子的後續維修和保養。如果說有人願意捐的話,這樣我的行動就比較方便。
Q:你當時為什麼會有想法想要去各個學校推廣?
A:我是比較晚當老師,是三十幾歲才開始。我在當老師時,發現說,其實每個小孩子都很有信心,信心都很大、好奇,但是隨便一指,問:那是什麼星?都沒人知道,尤其是我們屏東地區。那要怎麼辦呢?老師上課不可能晚上來上,老師都是在白天上課,就會告訴你那是北斗七星,他們就只找到北極星,可是他們沒有直接對過天上;他們搞不好拿著那個知識書,說北極星就長這樣,就指,然後拼命往東邊、西邊、南邊,當然找不到。
就是說,現在的學校沒有把真正的星空跟他們正在學的東西,做一個連接。他們學到的只是考試卷上面出現在那個圖的時候,那個陳述,他們的講法,答案都勾得出來;可是真正去野外的時候,他們不知道哪一個是北極星---他們一直認為北極星是最亮的,很多人都這樣認為。怎麼改變?就一定要有一個人去做這件事情:在晚上辦活動,把學生找出來,在星空底下真的去教星空。就像是教你打網球,一直在位子上打,然後打了半天,你只知道在位子上要怎麼打網球;至於要怎麼打,不知道怎麼拿拍子,怎麼發球,所以它是一個相當大的路障。就是說,我們現在只教到那種知識上的,沒有讓他們實際上看星空。
Q:可不可以推薦一下南部比較著名的天文社團?
A:在嘉義有個蘭潭國小,嘉義有天文台,他們已經做得很好,也做很多年。再來就是,高雄市有一個港和國小,他們也有天文台;還有,高雄市林園鄉中芸國小,他們前幾年也推得很好。因為老師調動的關係,換校長的關係,在屏東的話,有國立屏教大附小,他們有天文設備,他們買了一些東西,準備要開始走向天文的路。我剛剛有講過台南市的天文協會,每個人功力都很強,他們的設備都很齊全,但是比較可惜的就是:他們沒有把天文帶到校園裡。台南有林本初、周銀王,都是他們那邊的人。南瀛天文台是76公分的,號稱是平地最大的,其實它有缺點,因為平地的空氣污染比較厚,所以那麼大口徑的,收集到的都是有光害的、有汙染的,很可惜。
Q:那可不可以談談台灣觀星的環境有什麼特色?
A:大部分的人想要看星星,都會跑到山上、海邊,往墾丁跑。最近這幾年,墾丁國家公園的發展,造成那邊光害問題比較嚴重,包括那邊還有一個燈塔,都是光害的來源。比較適合的是恆春半島的東邊。往東邊看,再上來一點,屏東地區有一個超過三千公尺的,很棒,可是沒有對外開放,如果方便的話,那裡真的很適合。那高雄的話,除非你往山上跑,往很深的山跑,寶來溫泉那邊才比較適合。比較靠近高雄市區,比較難觀測。那台南的話,我知道就是說,黃文益他 住的海邊,北門的海邊,因為海風吹得很厲害,空氣污染又很少,透明度很高,就比較適合拍星星。
我們那邊的特色就是說,光害稍微少一點點,但空氣污染不會比你們的輕,因為我們那邊有林園工業區,石化工業區--麥寮,它的廢氣都會飄過來。我昨天從屏東上來,我們那裡還出大太陽。其實我那裡有很多很好的環境,沒有很好的設備跟人。我覺得設備是一回事,技巧才是最重要的。其實我只要十公分的就好了,有雙筒望遠鏡或星座盤就可以教了,可是就是沒有人出來推廣。有人出來推廣的時候,人家看到你在做,像我一直在做,觀星會的人或是其他的人,都會找東西給我用,因為他們有看到很多東西。
Q: 你最常去哪裡觀星?
A:我現在最喜歡的就是瑪家村,屏東,開車上去不到一個小時;從我家開車上去只要三十分鐘,我就可以看到滿天星空,還有夏天的銀河也看得到。從我家到塔塔加要四個半小時,到鳶鋒要五個半小時,如果你要把學生拉到那裡去的話,那是不可能的。我現在最喜歡的是瑪家鄉的瑪家村。
Q:你覺得大家可以從哪一個方向開始接觸?
A:我很希望,除了到各個學校去跑之外,很重要的就是說,要有一個適當的觀測地點,要離大家不太遠才行。我現在要協助瑪家村,把它推為全國第一個觀星的社區。現在面臨路旁的路燈,因為它是村莊嘛,所以一定有路燈,路燈那種如果用彈弓把它打破……我們跟當地的居民講,我就跟他們講說,我想發展出國內第一個觀星的社區,他們就說,好啊!他們山上有桃花,他們再做李子酒,就可以結合社區資源,帶動起來。我很希望這計畫成功。
感謝施世治主任撥空接受我們的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