唸歌發展的歷史

唸歌型態的演變

唸歌凋零的未來

計畫簡報

網站導覽

回 首 頁

 

   唸歌的音樂給人的感覺,應該是老一輩的人從廣播中聽到的音樂,和現在的流行音樂差異很大。或許是因為這個緣故,唸歌與大部分的傳統戲曲一樣,已經逐漸沒落,會彈月琴唸歌的人更是愈來愈稀有。為了從音樂的本質來了解唸歌,我們訪問了專門從事音樂教育及民族音樂學術研究的 張炫文 老師,希望可以從唸歌的音樂特質,來思考唸歌的保存與推廣。

藉由教育來傳承

   張炫文 老師認為,因為時代的潮流、社會的變遷,現在已經是流行歌曲的時代,唸歌因為缺乏「傳承」,所以沒落是無可避免的。如果可以透過學校的教學,或是藉由唸歌的教唱來學習鄉土語言,讓現在的學生有機會欣賞、學習唸歌,藉由往下扎根的方式,來增進藝文欣賞的人口。

   洪瑞珍 老師在台北市內湖社區大學及中正社區大學,每個學期都會開設月琴唸歌的課程,內容以月琴自彈自唱傳統唸謠為主,捨棄較複雜的口白歌仔,唱詞以較短的歌謠為主,讓參與課程的學員,更容易踏入臺灣唸歌的殿堂。雖然每學期月琴唸歌的課,社區大學都會特別補助,但是選課的學員都不多,甚至大多都還是熟面孔。不過,藉由每學期的成果發表,還是能夠吸引到一些生力軍的加入。

  除了不斷的演出,唯有透過教育的方式,傳統藝術的推廣工作才能真正落實。

發揚唸歌精神

   在 張炫文 老師及 洪瑞珍 老師的訪談過程中,兩位老師不約而同的提到了「唸歌精神」。所謂的唸歌精神其實就是台灣歌謠的音樂性。

   臺灣歌謠是按詞配樂,不是按樂配詞,唱腔隨歌詞的抑揚頓挫改變,而伴奏亦隨著變化,這和流行歌曲先創作歌曲,再來填詞的方式不同。流行歌曲的旋律是固定的,隨著歌曲的旋律改變,語言的聲調和抑揚頓挫亦會隨著改變。而台灣歌謠重視語言的聲韻,因此同一個曲調,配上不同聲調的歌詞,旋律會稍微改變。

   張炫文老師說,其實很多台語歌謠的都保留了唸歌精神,例如張秀清唱的車站、林強唱的向前走、葉啟田先生唱的故鄉、野鳥以及洪瑞珍老師創作的「感謝」、「心悶」,這些歌曲都是配合語言的聲韻的現代唸歌。

   隨著時代的改變,傳統唸歌的音樂及表演方式,已經不再受到聽眾的歡迎,但是老祖先代代相傳的唸歌精神,應該繼續的保留、傳承。


背景音樂

 

臺北市內湖區明湖國民小學 現代ㄟ歌仔仙 製作 E-mail:fly@mail.mhupstp.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