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 洪瑞珍 老師
在訪問 洪瑞珍 老師之前,我們已經有好幾次跟隨老師的經驗,雖然我們是一群小孩子,台語不是很「輪轉」,還 常常妨礙 老師工作,但是 洪 老師親切、熱心的態度,讓我們深深感動。
今天我們要訪問 洪 老師, 關於洪 老師學習唸歌的過程、成立「洪瑞珍唸歌團」的目的,以及在跟隨老師上課時常聽到的「唸歌精神」。
轉換跑道學唸歌
洪瑞珍 老師是文化大學音樂系聲樂組畢業,專精於西洋的歌劇、藝術歌曲。後來深刻的感覺到,自己會唱的音樂鄉親聽不懂,可是鄉親喜歡的歌仔調自己卻不會唱。因此 1983 年起,開始 和楊秀卿 老師學習唸歌、月琴彈唱的技巧迄今,受益匪淺。
推廣、保存臺灣唸歌
洪瑞珍 老師在十幾年前在綠色和平電台,主持古月琴聲的廣播節目時,從聽眾的 Call-in 發現其實還是有許多聽眾喜歡唸歌,除此之外,還發現台灣民間還有許多老藝人,並未被發掘。幾年後,更萌生了能帶動這些老藝人一起到各地表演,於是 2002 年底時成立「洪瑞珍唸歌團」,後來還出版楊秀卿有聲書、月琴唸歌、臺灣唸歌,更不斷的創作旋律配合語言聲韻的台語歌謠,對於傳統臺唸歌的保存與發揚,貢獻很大。
現在除了擔任洪瑞珍唸歌團團長外,還擔任台北市中正、內湖社區大學月琴唸歌講師,台北市社教館台灣歌謠講師及受邀學校、團體演講及表演,對於推廣、發揚臺灣唸歌不遺餘力。
傳承「唸歌精神」
洪瑞珍 老師特別提到台灣唸歌重視語言聲韻的音樂特性,就是「唸歌精神」。藉由老師深入淺出的解說,我們了解台語共分為八音,而唸歌是按詞配樂,不是按樂配詞,唱腔隨歌詞的抑揚頓挫改變,而伴奏亦隨著變化。因此,用同一個曲調來唱不同的故事、唱詞,旋律會稍微不同。
老師說現在的流行音樂,歌詞較短,只有一段主旋律加上副歌。為了配合第一段歌詞所寫的旋律,配上第二段歌詞時,會出現語言聲調聽起來隨著旋律改變,而造成聽眾聽不懂,或是聽到的意思與原意不同的現象。而符合「唸歌精神」的歌曲會因為不同段的歌詞的不同,旋律而有些許的改變。老師分別舉例兩首歌曲讓我們更能體會所謂的「唸歌」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