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專業人士
邱國光
吳福河
洪景川
張桂蘭
吳志剛
林宏欽
     
 
受訪對象:張桂蘭老師

畢業於中央大學天文所的張桂蘭老師是台北市立天文館資訊組的助理研究員,主要工作是負責畫太陽黑子、天文速報、臺北星空編輯等工作,常應邀至各校之天文社團演說。

張老師熱愛天文觀測,常利用閒暇參與業餘天文界的觀測活動。

採訪時間地點:97年1月24日 台北市天文科學教育館
參與採訪人員:奕齊、雨濤、昭如、宣億
採訪內容:

Q:聽說您非常熱愛天文,請問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A:大概從高中開始。那時在外面租房子住,每天晚上從窗口看出去,然後剛好是冬天,面對東南邊,看到天狼星、獵戶座,那時還不懂星座是什麼;但每天看,覺得滿不錯的,就慢慢開始喜歡看天文。

Q:當初您有參加什麼社團嗎?
A:統統都沒有!我是半路出家的。

Q:大學就讀天文相關的科系嗎?
A:有!我是念地球科學系。地球科學裡面包含了氣象、地質、天文、海洋,所以天文是其中之一,那時就正式開始學天文。

Q: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從事這個工作?
A:我進天文館大概十年了。天文館搬到新館,我進來後,那時候宇宙劇場跟立體劇場已經開放半年了,然後,展示場已經做好了,現在一項產品、一項產品慢慢驗收。我跟另外兩個同事,三人每天都在展示場裡面待六個小時,每個展示品都要慢慢的看,發現有問題要把它抄出來,再請廠商改善。天文館成立十年了,我也進來十年了。

Q:您工作的內容是什麼?
A:我在天文館裡做的事情還滿雜的。我們是研究資訊組,這個組的性質和其他組的性質不太一樣。我們要負責提供天文的訊息,等於是做現場人員的後勤,提供他們資料,要辦活動時有一個參考;如果他們現場的人有任何問題,我們隨時支援他們,甚至他們缺人帶導覽,我們也要出去支援。我們所謂的後勤支援就是:一種是事前資料的提供,還有網站的建構,還有一些活動規劃的意見,可以提供一些。我們還負責跟外面的---不管是專業的天文學家或者是業餘的天文學家,我們要負責和他們做聯繫,我們得去做一個橋樑。我目前負責的工作是整理比較重要的天象,並負責上網把它貼上;或者是最重要的天象,我們會把它發成新聞稿給媒體,媒體就會刊登。再來,就是跟業餘界和專業的、學術界的老師們做一個聯繫;不管是活動或者是有同事或民眾問我們問題,我們不會的,我就會去和他們做聯繫。大致的業務是這樣子,其他就是很瑣碎的事情。

Q:那您覺得這個工作最困難的是什麼?
A:比如說,我們整理天象,要去判斷這個天象重不重要,這是累積十年的經驗,才知道這個天象重不重要,要不要發新聞稿。比如說,跟業餘界的人聯繫、跟學術界的老師們聯繫,或是跟學生們聯繫,那怎麼樣去拿捏尺寸,比如說:不要講話太過分或者是不要太低聲下氣,裝很可憐的樣子,拿捏尺寸是滿重要的。有時候在跟他們聯繫的過程中,會有一些挫折,這是要容忍下來的。

Q:那您對這個工作過程上最難忘的是什麼?
A:因為我們這邊負責整理天象,就知道哪些東西比較重要。每一次在重要天象發生時,我們要負責觀測,這些東西也可以透過網路轉播給別人看,可是你自己一定會親身參與,看到很多很棒的現象、天上的天象,每一樣都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其中最深刻的一次是2001年的獅子座流星雨,好玩的是,我那時肚子裡有小寶寶,我還拚命跑到合歡山。在鳶峰那邊,那時在攝氏零度左右的低溫之下,一個孕婦在山上,看到很壯觀的星星掉下來。我還有一個兒子,那時候三歲,我覺得印象很深刻就是他對我說:「媽媽,星星掉下來了,好可怕喔!」,自己去參與這樣的事情,那種感受就非常深刻。其他的一些天象事件也是做預報,可是自己真實去看到的那種感覺又不一樣,這就是這個工作給我的樂趣。


Q:那編輯方面,天文館有沒有請妳負責編輯什麼?
A:以前是要編天文速報,現在是吳志剛老師在編,那一部分的工作我做了五年多,現在都丟出去了,輕鬆非常多。「每月星空導覽」現在還是我在編,它等於就是一個後勤支援,負責提供天象資訊給大家。

Q:那妳知道天問速報的訂閱者大概有多少嗎?
A:我之前電子報訂戶最多的時候就是將進1萬2千個人,這是去年年底最後交手出去之前……。

Q:所以可以看出這幾年天文人口的變化?
天文人口的變化其實跟重大天象發生的時候非常有關係;增加最快的一段時間,就是2003年「火星大接近」,那一陣子非常可怕。像我五年前那一陣子剛開始做電子報的時候,訂戶只有700個人,不要懷疑。在2003年那一陣子,就是暴增,就在短短半年之內,從3000多一直成長到將近8000左右。所以,它的成長速率是非常非常快的。後來就很穩定。在那之前有一段增加比較快的,就是2001年獅子座流星雨那一陣子。之後,就是每逢有一個稍微大一點點的天象,訂閱的人數大約就會比平常的量再多個三倍、四倍(以一個禮拜的量來計算)。所以還滿好玩的。

Q:您覺得天上最美的星雲和星座是什麼?
A:我覺得所有東西都是漂亮的,只要在你心情很愉快的狀態之下去欣賞它,不 管看什麼都很漂亮。

Q:在您參加過的天文活動中,您覺得最有趣的是哪一個?
A:天文的東西好玩在於,一個是要不斷充實我們自己,因為我們要提供別人資訊,自己就要先知道,所以學習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我剛才雖然是開玩笑說別人在上課,我在底下聽,其實那真的是一種樂趣,因為你一直在學新的東西;另外還有一個,就是可以跑來跑去的那種活動,那一種也很愉快。不曉得你們有沒有聽過一年一度的Star Party?每年11月中旬,他們會在合歡山翠峰舉辦,上去就可以跟很多認識和不認識的人一同欣賞這樣的星空。我們館裡也有一些活動是滿棒的,比如說:我們的特展活動,有一些我非常驚訝他們可以辦成這個樣子,像去年的星座特展,有很漂亮的圖畫,可以用很多很漂亮的天文圖畫展示出來,讓大家去感受星空的美。不同的活動有不同的樂趣,所以都很好玩。

Q:那您最常去哪裡觀察天象?
A:不一定,山上一年去個十次以下。台灣的山不是那麼容易跑,很遠,還要開車,而且我們還有家庭負擔。我最常欣賞星空的地方可能是我家的樓頂,就晚上曬衣服的時候;曬完衣服,把燈關掉,到頂樓的陽台去,在那邊看著星空,純粹用肉眼欣賞,不用任何儀器,去紓解一下心情也可以,去欣賞一下星空也可以。

Q:十年以來,最有成就感的事?
A:就純粹用觀測的觀點看,大概就是2001年的獅子座流星雨。那時很壯觀,我在鳶峰看,不曉得你們有沒有去看?

Q:那天我們老師也在同一個地方看。
A:那不知道妳們有沒有聽到後來我們在開玩笑。
那天我手上拿著計數器,我們有四個義工,對著四個方向,一人分一塊區域。看到流星就要報,例如說:三顆!根本來不及講在什麼星座。他講四顆,我就要按四次,就這樣一直按,按到凌晨四點多。晚上十一點到凌晨四點,凍僵倒是不至於,可是因為按太久了,所以才跟人家說:麻煩你接手。為什麼呢?因為我手抽筋!因為按太多,來不及按。隔天我們把資料報出去的時候,很壯觀,就從晚上十一點到天亮大概五點半左右,我們總共記錄了6000多顆。
可是這個數字一定是比實際的數字還要低---為什麼呢?因為來不及按,看的人也來不及報!有這樣的狀況,所以當下就會覺得說:哇!6000多顆耶!好可怕!你看,一個小時就1000多顆,當天看到是非常壯觀的!

   另外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在我進天文館之前,那時我在中央大學天文所當助理,那一年剛好在中國大陸的北方漠河那一帶,有一個日全食。我們就一堆人扛了20~30公斤的儀器,先坐飛機到香港,在北京住了一個晚上,隔天在哈爾濱再住一個晚上。隔天坐火車,坐了25個小時的火車,從哈爾濱一直開到漠河,下車之後,再坐4個小時的汽車。那一路上,我準備了非常多的暈車藥,坐了4個小時的汽車,終於到中國大陸最北方的領土,轉彎的點叫漠河。
我們到的時候是日食開始的前3天,當年除了日食之外,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彗星,叫做海爾-波普彗星,你們那時應該還很小,1997年。晚上,漠河那個地方的人很好玩,他們的發電廠只發電到晚上10點鐘,之後就不供電了!那晚上怎麼辦呢?他們就點燈,就像煤油燈。那時候是三月初,還在冬天的時候,所以當時非常冷。我們去那邊的時候,有人就告訴我們:你們真幸運!他們昨天「冷到50幾度」。我們到那邊的時候是零下20幾度,他說昨天還在飄大風雪。零下50幾度,不是很冷嗎?就是他們習慣太冷了,統統省略「零下」兩個字---所以我們到的前一天是零下50幾度,他才說我們很幸運,因為已經回升到零下20幾度。

   我們這種熱帶地區的小孩子到那個地方,第一次看到雪,非常興奮。那個雪積到像我的膝蓋這麼高。我們為了要觀測,得清一塊空地出來。五個人去,去的時候很好玩,剛開始大家都在搶鏟子,要清一塊地方出來。每個人都在搶,很新奇。可是半個小時之後,每個人都在推,因為大家以為雪很輕,沒有!等它真的墜到地上之後,整個重量慢慢往下壓,雪的密度變高的時候是很重的。一鏟一鏟的鏟下來,連續鏟十鏟,手臂就很酸了。
可是最後還是很有成就感:我們清了一塊地方出來擺儀器,晚上因為沒有電,空氣又非常乾燥,那個天空非常的晴朗、乾淨,又非常的高,抬頭看,就連你眼前遠方的那些星星都看得到。我們平常看星星都是頭頂看得比較清楚,山面都不清楚;它不是,它就連地平線上的星星都看得到,而且非常的清楚。沒有供電,而且空氣非常的乾淨,所以那個透明度很高。那時我們抬頭看,就看到彗星。

   那邊大概是北緯50幾度,我們剛開始要先找北極星,要先找北斗七星,結果找不到;第一個是因為星星太多了,不知從何找起,牛郎織女在哪兒找不到,每一顆都很亮的感覺。後來終於找到北斗七星,就發現北斗七星在頭頂;我們平常在台北看北斗七星都大概只有在仰角30~40度高而已,而它在頭頂。後來終於找到北極星在哪裡。晚上就看著彗星慢慢西沉,兩個小時之後,又從東邊升起。因為它在北極星附近,下去被地平面遮住後,兩小時後又從東邊升起來,幾乎整個晚上都看得到,印象非常深刻。

   另外印象更深刻的是,因為我們是為了日食去的,日食在觀測的過程當中,太陽被遮掉了。你們在書上都看到什麼?是不是天空就暗下來了?可能鳥就飛出來了。我們當天沒有看到這樣的景象---為什麼?因為那個是雪地,雪會反光,所以我們當天看到的是:太陽被月亮遮掉了沒錯,日冕跑出來了,很漂亮的日食景象,天空旁邊都還是淡淡的藍色,因為整個雪地反光的關係。
可是很好玩的是,全食的時候,看到日食在這邊,彗星在頭頂,同時看到,印象非常深刻,我想很少人能同時看到日食和彗星吧!所以我想這次應該是我從高中、大學學天文以來,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大概就是這兩次,一個是獅子座流星雨,一個是1997年的日食,再加海爾-波普彗星,印象非常非常深刻,有機會你們真的要去看一次。有機會的話,會讓你們有不同的觀感。


Q:那您覺得想學天文的初學者應該從哪裡入門比較容易?
A:會建議他們開始看書。因為很多人,比如他們由報章、雜誌去看一些天文的報導時,他其實看到的都是天文的片段。當我們發了一個這樣子的天象,說有流星雨,可是大家對流星雨真正了解多少?很多人都以為,天文就只有看星星,就只有星座而已,其實這樣的觀念都不對。你如果從一本真正介紹天文的書開始看,你看到的是非常有系統的,告訴你天文有什麼東西?你可以看到什麼樣的現象?你可以用什麼樣的方法去看?那有基本的概念之後,才去接觸所有的東西,你會了解得更深入、更多,不會被一些謠言或是寫錯的新聞報導誤導,這是滿重要的一點。之後,你可以再用一些網路的資源去輔助你的學習。可是,要注意的是:網路的東西也不見得是對的。

比如說,前幾年有一些消息說:火星會接近,就會看到兩顆月亮,就大得跟月亮一樣大…。我每次看到這樣的消息都哭笑不得;可是很多人都相信,因為他們只接收了這樣子的片段消息,沒有能力去判斷這是真的還是假的,那就很可惜。所以我們希望說,像你們這個年紀的小朋友,你們學校都有很多的書,那就盡量借來看,要有系統的整理之後,知道天文有什麼樣的東西,然後再接觸網路上面的東西,就比較不會被誤導。


張老師與我們分享她畫太陽黑子的甘苦談

Q:可以介紹一下您在畫太陽黑子的甘苦談嗎?
A:我在做黑子觀測,每天只要天氣好,一定要上去畫一張,因為太陽本身會自轉的關係,所以十分鐘之內要畫完;如果沒有在十分鐘之內畫完,因為太陽會自轉的關係,那個黑子會稍微移動一點點,它的位子就不準了。十分鐘之內畫完,如果黑子少,一下就解決了;可是如果黑子多怎麼辦?我們還沒有算曬太陽的時間。太陽黑子的數量有一個週期性,大概11年,差不多是在2000? 年、2001年、2002年那一陣子,黑子數量最多的時候,數量多到我得在畫的過程當中,在樓上盯著那個板子至少半個小時。我們剛才不是說十分鐘之內要畫完,那半小時怎麼辦?----重新調整一次,就整個太陽的位置都要調整一次。有很多是細細小小的小黑點,就是我看的到,但一般人不見得看得到,像那種都是要記錄下來的。這半個小時之內,太陽一直曬著我,我就要在那邊一直畫。

   我們剛才有講到2001年獅子座流星雨的時候,我肚子裡有一個小寶寶;2001年那時又是太陽黑子極大期,所以那時候是挺著一個大肚子在畫黑子(等下去第二觀測室看一下)。我們的投影板,太陽一定是要用間接的方式去做觀測,不然的話,前面一定要加濾鏡,因為不是加上去就可以看到細節,所以我們都是用投影的方法,投影在一個板子上面,然後我去畫板子上面的影像,看黑子在什麼地方就去畫它。你想想看,板子就這麼高,我挺著一個大肚子,肚子頂著那個板子,然後要彎著腰,用很奇怪的姿勢在那邊畫。所以,那陣子是我最痛苦的時候,因為要曬太陽曬很久,還好我女兒生出來沒有很黑。


Q:那你那一陣子有擦防曬嗎?
A:那一陣子都有。一定要塗防曬,不然半個小時曬下來很恐怖。

Q:很熱嗎?
A:非常熱,因為太陽都直接曬在身上。不像你們在做觀測時可以躲在陰影裡,望遠鏡擺在外面。我要直接在板子上面畫,所以就一定會曬到太陽。那黑子多的時候,真的是畫得非常的痛苦,也不是每個黑子都很規則,它有的是歪七扭八的,有的是邊緣很模糊的,那你就要去看邊界在什麼地方,因為我們要去判斷黑子的大小。大小跟它的長度有關係,所以要去看它的大小、看它的邊界在什麼地方。那模糊的時候怎麼辦?複雜的時候怎麼辦?

   所以,有時候一瞪就要瞪同一顆黑子瞪很久,就要一直看才能看出它的邊界在什麼地方。視力上面,陽光很強,又要看很久,所以視力上有時候非常的吃力。畫黑子的時候有一種痛苦在,但畫完又有一個成就感在。我進天文館到現在十年了,我們黑子的週期是十一年,所以我剛好快畫完一個週期了。


Q:那做出來會符合蝴蝶圖嗎?
A:一定有。而且很好玩的一點是,台灣現在有固定在做黑子觀測的,主要有中央氣象局的天文站還有我們這邊;他們是投影10公分的影像,我們用的是投影20公分的影像。20公分的比10公分的大了4倍的面積喔!所以,有很多很多的小黑點我看得到,可是別人不見得看得到。他們用小的望遠鏡,同樣的,小黑點看不到,可是我們的望遠鏡看得到。

   所以,在那一陣子黑子最多的時候,氣象局天文站那邊有一位何小姐打電話問我畫了幾顆黑子?她得意的說她畫了40幾顆,我說我畫了100多顆。她說:怎麼可能?我說是真的。她請了公假跑來我們這邊看我們的望遠鏡,看投影的板子,看完就說:妳的100多顆是有可能的。因為我們影像放這麼大,放大之後,小的東西就會顯現出來。所以,有時候畫起來痛苦的地方就在這裡。


Q:那做太陽黑子的觀測有在跟國際上交流嗎?
A:有!像黑子觀測這種東西,天氣的影響很大。像我們台北,現在一月份,那目前我只觀測了不到10次,就一直下雨。有時候會很掙扎,因為明明看到外面天很亮,可是太陽就不出來,每隔10~20分鐘就得去看一下太陽出來了沒?我常常會被耍,看到太陽出來了,拿著觀測的東西衝上去觀測室,結果雲又來了。我被耍最多的次數是一天之內來回跑5次,都沒畫到,就很生氣而不上去了,結果太陽就出來很久。

Q:那下午也可以畫嗎?
A:如果天氣好的話,最好是一大早,大概8、9點就先畫,因為這時候太陽曬,然後我們的空氣還沒有擾動得很嚴重。再等晚一點點,太陽越曬越久、地面越來越熱,空氣就會越飄越厲害,太陽就會越來越腫,看不清楚。

Q:所以做出來的東西有和國際合作嗎?
A:因為我們觀測的天數受天氣影響,那不只我們,別人也一樣。所以,最好就是大家觀測完之後資料交換,說不定我觀測10天,別人是觀測另外天氣好的那10天,那我們加起來就有20天了。
目前全世界大概有三十幾個國家共同合作,彼此交換資料,這些資料會彙整到兩個地方:一個是美國海軍天文台,另外一個是比利時的太陽黑子資料中心。他們會彙整各國的資料,然後整理出一份完整的資料出來,就這一項而言,我們是有和國際合作的。

   天文台有在做另外一個東西是和國際合作的,是小行星掩星,就是像日食一樣,只是現在遮人家的東西是小行星,會遮遠方的星星。小行星通常都很小顆,大概幾百公尺到幾公里,又在很遠的地方,你的望遠鏡絕對是看不到它的,因為它已經超過你望遠鏡可以看到的極限。那如果是從一顆亮亮的星星前面通過,去遮住這個亮星的時候,我可以從它遮掩的時間長短---每個地方看到的遮掩時間長短不一樣。因為小行星是不規則的,它不像我們地球是圓的,小行星可能是像馬鈴薯一樣,可能一邊長一邊短,甚至是扭曲的;那每個看到的地方不一樣,我們就可以把每個人的資料統整出來,可以猜得出這顆小行星長什麼樣子,可以大致猜出來它大概多大顆?長什麼樣子?所以這個工作必須要國際合作才做得出來。你單獨一個地點看,小行星這個地方遮住星星,只有一個點,就沒有用,必須要好多的點,合起來才能猜出這個小行星的形狀。


Q:是用我們觀測室的望遠鏡嗎?
A:對!用我們觀測室的望遠鏡,我們一般都是用第一觀測室在做觀測。

Q:那我們可以上去看嗎?
A:好!等一下帶你們上去。


感謝張桂蘭老師撥空接受我們的採訪。


 
     
天文專業人士
邱國光
吳福河
洪景川
張桂蘭
吳志剛
林宏欽